1220棱堡-《大明锦衣》
第(2/3)页
军官们听到这话又是一阵哄笑,并且并没有否定这一点。因为刘昊嘉教给他们的攻城作战方式根本就不是针对这种普通城市的,而是针对棱堡的!
在这个时代,棱堡刚刚在西方开始出现,并立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正值我国明朝末年,是欧洲军事技术全速发展的年代。也是西方在思想上开始超越东方的时代。
生产力技术快速发展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资源的掠夺和战争的蔓延。火枪和大炮的普遍使用,不只使战争方式发生变化,而进攻和防御的战争策略,城市防御体系甚至整个国家的战争思想也随之改变。于是棱堡出现了!
在欧洲我们常常见到一种星状,层层叠叠的军事建筑:其让人吃惊的几何形态堡垒就是棱堡!这种要塞时在火器普遍使用以后,防御形式上的重要的飞跃。
于是面对大炮的炮弹速度的提升和武器越来越轻便的事实,十六世纪中叶,由意大利人首先设计了这种新的防御形式——棱堡。
面对高速且平行飞行的炮弹,中世纪高耸的城墙变得不堪一击。特别是在这样高出城墙上架设大炮,简直如自杀一般!光是己方大炮发射的震动已足以摧毁己方砌体城墙。
所以十六世纪的意大利人发明了将城墙尽量放低,运用壕沟的方式形成内壕墙。这种墙体可以充分运用地势和土壤的体量,吸收炮弹的动能,而且城墙位置低矮,大幅提高了对应大炮的防御能力。
壕沟以外,用挖出的土堆填出冲击坡,让防御方的火力能够最好的压制从野外来犯的敌军。
为对攻击方形成包围的态势,星状角的防御平台突出于防御线以外,从而增大了射击的角度和长度。
这是战略防御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变革:由高耸的城墙到低矮的壕沟,虽然暴露了城墙以后高出地面的建筑,却最大的保护了城墙以上作战人员的安全,从而提升了城市的防御能力。
棱堡出现后,防御的重点变成了在各个交通要道的交汇点设置要塞为原则。城市防御的方式也由全城墙的方式,变为市郊要塞防御的方式。不过将棱堡要塞发扬光大的并不是懒惰的意大利人,而是一个强悍的法***事专家,沃邦!
第(2/3)页